你的位置:聂俊阳 > 服务项目 > 抑郁症不是“情绪低落”

抑郁症不是“情绪低落”

时间:2023-07-14 07:03 点击:146 次

心理医生正在为抑郁症青少年做沙盘治疗。受访者供图

“我昨天早上复诊时,看着诊室门口的患者,想起去年的自己。感恩遇见,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!”这一天,一位去年患上抑郁症的中年男子向医生发去微信,表达对医生帮助他走出抑郁症的感激,分享他现在开导周围人直面抑郁症,热心帮助他们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故事。

近几年,公众人物因抑郁症离世的悲剧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,也引起了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。那么,抑郁症能否预防?朋友或家属患上抑郁症时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?日前,记者走访了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。

●南方日报记者彭深

情绪低落距离抑郁症有多远

“情绪低落,并不见得就是抑郁症!”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副主任赵颖琳告诉记者,情绪反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常现象,当遇到悲伤的事情时,人出现情绪低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。而抑郁症是一种病理性的情绪,虽然它从表现上与正常的情绪低落没有较大的差别,但是确认抑郁症有一套严谨的诊断标准。

赵颖琳介绍,当引起悲伤低落情绪的应急事件过去后,一般地,人都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恢复到正常的情绪。抑郁症患者则除了无法消解消极情绪外,在社交能力、活动能力、情绪反应等方面还会出现障碍,无法维持正常社交活动。医生在诊断病人是否患抑郁症时,会评判病人是否具有显著的情绪低落并出现兴趣减退、动力缺乏,且在两周内的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样的状态,才考虑可能为抑郁症。

“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。”赵颖琳介绍,从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接诊情况来看,近年来整体的精神障碍诊断率较之前有所上升。但她认为,诊断率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大众的心理状况比以往严重,而是经过多年的宣传普及,大众对抑郁症有一定的识别能力,当自己或周边家人朋友出现问题时会更加主动地就诊。

赵颖琳介绍,在新冠疫情期间,汕头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接收的心理障碍咨询量比之前有所增长。当时,长期居家办公或居家网课学习的经历,加之人群流动和社交的减少,人与机器没有心灵交流的交互等因素,容易引发抑郁的情绪。但“乙类乙管”后,随着大众社交活动增加,医院接诊的精神障碍患者也有所减少。

积极防治可避免病人走向极端

据了解,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团队们观察到一种现象:随着大众对抑郁症知晓率的提高,部分人群在意识到自己存在抑郁倾向时,也会有意识地积极面对,通过日常规律作息、增加体育娱乐活动,主动预防避免抑郁症的发生。“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!”赵颖琳介绍,实际上,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,只要及时察觉、干预,它是可防可治的!

“我们要跟大众明确的是,虽然媒体报道了有些人因为抑郁症而轻生,但事实上那只是极少数!”她说,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抑郁症,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后,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社会活动,正常地工作学习、结婚生子。家属们不用过分担心抑郁症带来的负面影响,不用讳疾忌医。

那么,如果自己或身边人出现抑郁症了,应该怎么办呢?赵颖琳建议,出现抑郁情绪且有社会活动功能障碍的达到两周的,应该积极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。一般地,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抑郁程度,给予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。她表示,抑郁症患者除了医生治疗外,家人的配合也同样重要。

据介绍,抑郁症患者除了社交活动的动力缺失外,自我评价也会下降,在与人沟通中时常否定自我,“甚至是连最简单的打电话、出门购物都感到排斥。”这时,家人朋友的深入沟通,鼓励病人进行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,有助于病人的心理恢复和社会活动功能回归。

“应该注意的是,面对抑郁症病人不应妄加评论。”她提醒,当发现家人有抑郁症的症状时,不应妄自评论对方“不够坚强”“不够努力”。此时,默默陪伴、开展运动和社交,比指责更能帮助对方走出抑郁的阴霾,迎来风雨后的阳光。

关注中老年抑郁群体

在谈到抑郁症病人的症状时,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团队向记者介绍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,除了心理上抑郁和主观上对社会活动的排斥外,还会表现出胃肠消化不舒服,如胃痛、便秘或腹泻,或者全身不明原因酸痛等躯体上的不适,但却没有检查出具体的器官病变。这个群体便是中老年抑郁群体。

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慢性精神科主治医师孔凡芝介绍,中老年群体由于退休、独居,或是跟随子女到陌生城市等生活环境的改变,以及躯体出现的内分泌变化,使他们成为易抑郁群体。具体表现为有躯体疾病的中老年人患抑郁症几率更高,而患抑郁症的中老年人更多表现为躯体上的不适,且中老年抑郁群体的自杀自残风险比其他群体相对更高一些。

孔凡芝介绍,中老年群体大都已经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,但精神需求没能得到较好满足。年轻人白天上班工作忙碌,回家与老年人共同话题少,甚至可能会把一些负面情绪带回家。而老年人,特别是未能很好适应陌生生活环境的群体,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对空虚,缺乏朋友交流和心理压力释放,更容易出现抑郁的倾向。部分老年人不擅于表达自己躯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,认为上了年纪身体就会出现各种毛病,主动就医看诊的意愿不够强,再加上也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心理抑郁导致的躯体不适,以致延误了病情。

“中老年群体抑郁,预防比治疗更重要。”她建议,子女应重视老人的抑郁问题,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。平时可以多关心、多陪伴老人,留意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变化,每年进行1—2次健康体检。当老年人出现抑郁情绪时,应主动帮助他们调整情绪;当老年人出现较明显的抑郁症表现时,应及时送医,避免因拖延增加治疗的难度。


服务热线
官方网站:2448807895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六(09:00-18:00)
联系我们
QQ:2448807895
邮箱:2448807895
无名米店:http://old.juming.com/?/33331
关注公众号

Powered by 聂俊阳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站群 © 2013-2022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
聂俊阳-抑郁症不是“情绪低落”